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淡季再发“限价令” 未雨绸缪欲抑制煤价走高 正文

淡季再发“限价令” 未雨绸缪欲抑制煤价走高

来源:度日如年网   作者:娜塔莉安博莉亚   时间:2025-04-05 13:13:37

二是中央的转移支付要向贫困地区倾斜。

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关键在于农民土地产权体系中某些权利的缺失。要选好突破口,一个一个地突破,而不停留在一般口号。

淡季再发“限价令” 未雨绸缪欲抑制煤价走高

应该为民资提供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同时我们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也需要改革,这涉及到分红权和收益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的主要问题恐怕还是权贵主义。从中国的土地征地就可以看出来,征地矛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产权未能到位。我曾提出一个社会共生论的观点。怎么办?首先要解决农民的土地产权问题,要确保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权利。

第五个问题,怎样突破固化的既得利益格局?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将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固化的利益格局的障碍可能是最大的障碍。常修泽:我提出五个问题与大家讨论。但问题在于,现在国家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债务问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究竟债务比例高达多少,而究竟又有多少面临违规风险。

但巨量的资金需求却并没有有效地疏散渠道,信贷、卖地等单项的融资渠道等于更加集中了风险爆发的危害性。加上刚刚起步尚未完善的社保制度,中国构建在庞大M2数额之上的,是一旦危机爆发便会因为货币购买力崩盘而全民皆伤的潜伏的社会问题。但事情是否是这么简单呢?为了平复高举的债务已经催生了另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货币超发。而中国特殊的流动性偏好使得膨胀出的M2迅速涌入投资品市场,这也成为了中国常年高房价的主要诱因之一。

与货币超发对应的,货币价值的缩水也就是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地方债券由中央财政担保,和国债信用几无区别。

淡季再发“限价令” 未雨绸缪欲抑制煤价走高

中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所追求的增长,是以何为代价得到的,这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比如日本的"毛债务"是GDP的200%,但"净债务"是120%。也正是因此,不少国内学者认为,中国不会爆发债务危机。中国的债务到底有多大呢?每年西方国家都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不少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的结论如下:目前这个还没有明确的数字。

也只有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的还富于民,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而在民间高利贷的大潮里,除了民间资本外,权钱结合的"官银"也大批量介入,企业从银行低贷再社会高息转贷,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加盟,让这一债务链增加了复杂性和系统蔓延。现在,中国的M2已经越过100万亿,远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供应大国。

既然银行受政府控制,那么借新款还旧款就是顺理成章。次贷危机以来,所有提振经济而上马的大多是所谓的"大投资""大项目",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30%流入铁路,中国铁路负债已高达2.6万亿,负债率高达70%以上,如果不继续融资,相关建设将进入烂尾。

淡季再发“限价令” 未雨绸缪欲抑制煤价走高

除了这两个大头,再加上借道政府信誉的国企债务以及民间高利贷债务等,中国的债务不少。2012年过去了,咱们的经济平稳运行,展望2013,更是充满了乐观的情绪。

这与地方投资缺少预算约束的制度缺陷有着直接关系。以铸币对抗债务危机,那只是中国经济的一杯鸩酒中国不仅需要经济转型,更需要改革。而且没有预算约束,发新债还旧债不成问题。这也是是避免政府开支扩张的重要前提。以前从来没有人担忧过中国的债务问题,那是因为:其一、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外债占比相对较低。

只有加速投资的血液流动,才能避免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漩涡中,投资效率低下的进一步推波助澜。但事情是否是这么简单呢?为了平复高举的债务已经催生了另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货币超发。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将逐渐面临过去几年间"高投资债务"的还债期的来临。但巨量的资金需求却并没有有效地疏散渠道,信贷、卖地等单项的融资渠道等于更加集中了风险爆发的危害性。

国内的M2与GDP比值直接从2000年的135%飙升至了07年的173%。但即使这样,中国的债务水平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除却政府定位的长期改革目标外,当下的政府债务问题之下,中国亟待提高的是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并对政府宏观决策加以约束。而归根结底,想要避免债务危机的爆发,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中国必须转变投资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正是因此,不少国内学者认为,中国不会爆发债务危机。在中国这个习惯性报喜不报忧的官体之下,恐怕仅以官方上报的数据只能是管中窥豹。

比较权威的有:地方债务超过10万亿,外界估计当中20至30%极大机会会违约,因其财政担保不合规。进入专题: 地方债务 。

与此同时,国内热钱外流在2011年呈现极速增长趋势,个人资产超亿元的中国民间企业主,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这对于加剧债务问题的爆发和资本泡沫的破裂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铁道部的骑虎难下,恐怕已经成为了大多地方政府和国企央企的感受。

政府尽快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而将投资的大旗转交民众和企业完成。可以认定,在中央政府实行"4万亿"刺激政策后,引发了地方债务爆炸式增长。

从以上三点上来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恐怕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既然银行受政府控制,那么借新款还旧款就是顺理成章。特别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大起大落的投资、债务管理之后,中国政府应该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与项目审批上体现出更加审慎而全面的规划。第二,地方融资应有市场化制度安排。

以铸币对抗债务危机,那只是中国经济的一杯鸩酒。选择在这个时候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无论人们愿不愿意面对,全球正在进入"还债期",尤其是中国,巨量的地方债务在2013年到期,占比达到53%。

国内的经济投资所需要的债务,更类似于日本的自产自销型的债务格局。因为发达国家的平均债务水平目前为GDP的100%左右,日本更是高达GDP的200%。

其四、无论有多少债务,中国政府完全自由主导货币发行权,政府永远都不怕缺钱。债务危机有很多种,我把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像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他们的债务危机来源于"高福利",可称其为"高福利债"。

标签:

责任编辑:蔡德才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全网热点